觀點溫家寶

中國當不了歐洲「救星」

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霍爾斯拉格:溫家寶訪問歐洲期間,中國與英、德等國簽署了鉅額經貿協議。但指望中國把歐洲救出經濟困境的想法並不利於歐中關係。

中國總理溫家寶的又一次「慈善之旅」即將結束之際,歐洲政商兩界領袖正使出渾身解數,百般討好「財大氣粗」的中國。然而,指望這個新興大國幫助歐洲擺脫經濟困境的想法,實際上反而有可能破壞雙方之間本已十分複雜的關係。

歐洲早有心構建一條新的「絲綢之路」,連通繁榮興旺的中國市場,而最近的金融危機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相關各方已向中國發出信號,懇請其購買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國債,以幫助它們脫困。而由於國內市場萎靡不振,歐洲各國也正爭相服務於蓬勃發展的中國消費市場。到訪的投資者照例會受到紅地毯的待遇,被當作財力雄厚的新商隊派出的先頭部隊。

這顯然不是一件區區小事。政府數據顯示,中國在歐盟地區的年直接投資額已增加到60億美元。同時,中國政府承諾,將再拿出數十億美元資金,購買歐元區外圍國家的債券。不過,我們也必須全面地看待這些成就。在歐盟的外來投資中,中國所佔的比例仍相對較低;與其對美國國債上萬億美元的投資相比,中國對歐洲債券的購買額仍然極小。

您已閱讀29%(419字),剩餘71%(10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