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第三眼

寄語青島八件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此刻,青島市官員真正要做的是,代表該地企業和人民,向國際社會呈現,青島是誰,青島有什麼,青島要什麼,青島缺什麼?

6月10日,我出席了2011年英國《金融時報》青島國際金融高峯論壇,參加了「青島戰略」的圓桌討論。由於本人能力有限,在整個觀點闡述和互動討論中,本來要表達的觀點沒有好好表達出來。因此,藉此機會,一邊梳理,一邊主張一下我要對青島說的8件事。

一,我對青島的印象良好。因英國《金融時報》曾幾次舉辦過高峯論壇緣故,我也訪問過這座沿海城市。坦率地說,同時具備這麼多先天與後發條件的城市在中國是不多的。走走新開發的地區,能看到不少讓老外感到親切的高樓、商店等,還在以較大的規模建設地鐵,豐富基礎設施。青島是宜居的空間,青島市民的文明水準較高,逐漸形成秩序。沿著相對美麗的海邊溜達溜達,走到火車站所在的老城區,眼前的情景就變成完全不一樣的「中國風格」了。老百姓過得很舒服,節奏又不快,打麻將,聊聊天,打發時間,沒什麼太多事情可幹,閒人不少。我從未見過地理位置如此良好的火車站,步行到海邊不到5分鐘,其建築還帶著歐式風格。老城區畢竟曾被德國殖民,時光已過,仍有餘香。

二,3月11日,大地震、大海嘯以及核洩漏襲擊了日本東北地區,現在,整個日本依然陷於「千年一遇」的複合型大危機狀態。我堅定地認爲,日本務必要把壞事變成好事,舉國一致把此次大危機視爲使得自己走出「失去二十年」的戰略契機,復興起來,重新建設家園,向國際社會發出日本獨立自主的聲音和立場。現在,日本企業正在比以前更加認真地考慮如何把其生產、銷售、研發、人才培養等基地轉移到海外,爲的是進一步推進日本對外開放,避免國內的災害風險,應對世界上最爲嚴重的老齡化趨勢以及必然產生的人才匱乏困境。毫無誇張地說,對日本人的改革事業來說,時間表提前了10年。希望青島能夠細心關注日本國整體的戰略步伐以及企業的最新動態,中國青島將也成爲日本人追求轉移的重要基地。

您已閱讀24%(744字),剩餘76%(24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第三眼

一個日本人,用中文爲一個國際化的媒體寫專欄,試圖從「非中國人」的第三雙眼的獨特視角,解讀與中國息息相關的事件、現象和問題。 作者加藤嘉一,1984年生於日本伊豆,2003年4月「非典」高峯時來到中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畢業。自從2005月4月親歷「反日遊行」開始,在海內外媒體發表言論。2012年8月離開中國,遷往美國,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客座研究員。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