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食品安全

對中國食品安全危機的經濟解讀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遠舉:在嚴重貧富分化之下,需求「拖拽效應」滋生僞劣食品;壟斷性要素及行政權力使基層食品生產者犧牲質量換利潤。解決危機需要治本之策。

民以食爲天,關於食物,中國人有著慘痛的族羣記憶,喫過觀音土、養過小球藻、掰指頭數過糧票和肉票。這些匱乏造成的記憶,已隨著時間慢慢淡去。但近年來,中國人再一次被「喫」困擾,毒奶粉、毒饅頭、地溝油和瘦肉精充斥於飯桌。爲什麼中國人在20世紀80年代擺脫匱乏,又經過了20年的經濟飛速發展,反而迎頭撞上有毒和僞劣?

食品也是一種商品,任何有關商品的社會現象,其本質都是經濟現象。所以,不能僅僅着眼於道德和監管,而應該分析其中的深層經濟動因,否則四個「大蓋帽」仍舊會管不了一棵豆芽菜。

如果從經濟角度著眼剖析這個問題,還得從源頭談起。和以穀物爲代表的澱粉類食物相比,以蛋奶肉爲代表的高蛋白食物需要消耗更多糧食和勞動,因此價格也更貴,只有隨著生產的發達和收入的提高,有剩餘糧食去生產蛋白,居民的食物結構才能逐層由穀物、向蛋奶肉邁進,也就是說,生產力和收入決定食物結構。這個關於食品的最基本的熱力學原理,即使在工業技術發達的今天,也沒有太大改變。

您已閱讀8%(414字),剩餘92%(47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