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當籠罩人民幣的光環消失時

讀者陳飛翔:人民幣成爲亞太地區廣爲接受的結算貨幣,並非因爲它具備了儲備貨幣的特質,而是「貨幣避險」的選擇。等這個風險消退時,人民幣的光環也會一起消失。

FT中文網編輯:

《人民幣挑戰日元? 》一文作者所提供的研究結論,在學術理論上有其可取之處,但在實際操作中相去甚遠,而且與我們的現實感觀格格不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持的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直線下降,通貨膨脹預期仍在加強。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仍然未見底。政府與一些學者把中國的高通膨歸咎於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揚、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國內外遊資投機炒作商品,但很少觸及高通膨的本源:央行被動濫發鈔票。當然,除了央行被動濫發鈔票之外,上面所提到的原因也是推高通膨的部分因素,但我們不能捨本逐末,倒果爲因。

您已閱讀16%(257字),剩餘84%(13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