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朗潤評論

中國貿易條件變差之後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中國今年第一季度貿易條件創1993年以來最差水準,導致國民收入損失,並與國際初級產品價格關係密切。

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出現了10.2億美元的貨物貿易逆差,雖然量很小,卻是2004年第二季度以來的首次,尤其是考慮到2008年的鉅額順差,變化的確顯著。

第一季度出口有季節性偏低因素的影響,季節調整後,第一季度的貨物貿易仍爲小幅順差。但是,從2009年開始,季調後順差迅速下降,佔GDP的比例更是大幅度下降。

對於擴大進口以減小貿易順差的政策來說,這似乎是個好訊息。然而,第一季度進口額的大幅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進口價格的上升造成的,而進口實物量的成長率,反而不及2002年以來的平均水準。按季度數據算,今年第一季度的貿易條件(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的比例),打破了2008年第三季度的低記錄,創1993年以來的最差水準。

您已閱讀19%(308字),剩餘81%(13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CMRC朗潤經濟評論

《CMRC朗潤經濟評論》專欄由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CMRC)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獨家提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隸屬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負責主辦「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和定期發佈有關宏觀經濟的「朗潤預測」等項目,擁有一支長期關注宏觀經濟態勢的著名教授團隊。他們將輪流執筆撰寫這個專欄。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