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第一時間解讀:貿易赤字不可怕

FT中文網撰稿人吳鋒:貿易數據是以美元統計的,所謂順差,實際是淨出口商品和服務,淨進口美元外匯。在美元貶值的背景下,進口商品顯然比進口美元更有利。

今年1季度,中國外貿出現了10.2億美元的逆差,這是中國7年來首次出現季度貿易逆差。同期,中國進出口總額達8003億美元,10億美元的逆差規模說明中國進入2011年後經常賬戶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造成逆差的原因,除了春節假期出口活動較弱,也反映出經濟結構長期因素的變化。一是中國出口產品的漲價,這主要受到人民幣升值和國內市場通膨的影響。但中國1季度出口依然保持了26.5%的同比增速,顯示出口需求在漲價的背景下,仍然強勁。二是大宗商品的漲價,增加了中國的進口成本。其中原油、鐵礦石、銅、大豆等中國經濟必需的能源、物資,過去一年價格都大幅上漲,推動1季度進口增速同比達35%。兩者相比,進口產品漲價的壓力更大,因此整體貿易平衡由順差趨向逆差。

中國的逆差是否值得憂慮?答案是否定的。近期原油價格受國際局勢影響大漲,中國未來幾個月還將面臨繼續進口產品漲價的壓力,因此2季度乃至全年貿易數據都有可能處於基本平衡或小幅逆差的狀態。但是依靠人民幣匯率和出口退稅兩項調節手段(必要時都能用來拉動出口),貿易逆差對擁有2.8兆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來說,不會擴大到危險的程度。

您已閱讀39%(479字),剩餘61%(76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