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

Lex專欄:後發優勢?

1990年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發達經濟體佔全球GDP的69%。過去8年中,發達經濟體的實際GDP僅成長了14%,而新興經濟體成長了69%。

發展中國家先要強大,隨後才能真正富裕起來,這一點毋庸置疑。人口失衡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即使在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和能源使用上佔據多數份額,也仍然相對貧窮。這是一個無法逃脫的結論。目前中低收入國家有60億人口,而發達經濟體只有10億人口。問題在於:經濟平衡何時會被打破?

按照某些指標衡量,這一時刻已然來臨,或者會在幾年之內來臨。雖然富國國民的飲食中含有更多更高價的成分,如蛋白質和脂肪,但他們的食品消耗量較少;而更爲貧窮的國家的人口要多得多。對於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產業轉移的問題最爲重要。一些產業轉移已經發生:2010年發展中經濟體購買和製造的鋼材、行動電話和混凝土數量已經超過發達經濟體。汽車產量大致相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窮國家佔全球GDP的48%。

這種購買力平價的比較基於不太現實的匯率計算上,往往會對窮國經濟多有恭維。實際上,這些調整將各國服務業提供的價值定在大致相當的水準上,但事實上窮國的服務成本更低。按照市場匯率計算,非富國在全球GDP中所佔的比例爲38%。

您已閱讀70%(463字),剩餘30%(1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