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

美國人不懂如何「共苦」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美國是一個由拓荒者建立的國家,資源似乎取之不盡,成長似乎可永遠持續,沒有人操心如何瓜分蛋糕。但如今,遊戲已然改變。

幾天前,我參加了一個在紐約廣場大飯店(Plaza Hotel)舉辦的晚宴。晚宴的籌辦方是一個叫做「公民預算委員會」(Citizens Budget Commission)的機構。無論紐約人對待各種公民委員會的態度有多麼嚴肅(這一點值得讚揚),在我這位有點玩世不恭的英國觀察人士看來,「公民預算委員會」這個名字都有點混搭的意味。與我一同參加晚宴的是一羣政要名流,包括蓄著鬍鬚、不苟言笑的美聯準(Fed)主席班•柏南奇(Ben Bernanke)、以及紐約市長麥克•彭博(Michael Bloomberg)。大家在晚宴上談論了即將吞沒美國的債務浪潮。

然而,當天講述了可謂最有趣故事的人,是年已82歲的紐約人費力克斯•羅哈廷(Felix Rohatyn)。羅哈廷現在擔任拉扎茲(Lazards)銀行的顧問。但35年前,他曾是一羣負責「拯救」紐約於違約邊緣的紐約人的帶頭人。當我們在廣場飯店的舞廳裏坐下時,我請羅哈廷講述了他與他的團隊是如何完成那項特殊重任的。

羅哈廷的故事既鼓舞人心、又讓人感到憂慮。他說道(你也可以在他最近的《交易》(Dealings)一書中讀到下列內容),1975年,紐約危機四伏:犯罪猖獗,基礎設施破敗,整個城市即將被債務吞沒。當被要求進行干預時,羅哈廷的第一反應是絕望——工會與政客意見嚴重不合,以至於幾乎無法制定出一項可信的緊縮計劃。

您已閱讀38%(580字),剩餘62%(9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