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調整CPI權重應與公衆溝通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CPI權重調整哪怕再微小,也需要與公衆充分溝通。而在3月初的兩會前,中國央行仍有可能再次提高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

潛在通膨壓力仍存

中國1月份CPI通膨率達到4.9%,儘管這一數據高於上月的4.6%,卻大大低於經濟學家預期的5.4%。市場卻似乎對這一低於預期的數據再次「先知先覺」,上海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利率在數據公佈前開始出現大幅下滑,隔夜拆借利率的中間價2月14日報2.31%,而春節前其最高利率水準達到了約8%的水準。而上海股市也在最近的幾個星期內上升迅速,到2月14日,上證綜合指數從谷底的反彈幅度達到了8%。

市場的正面反應,主要還是來自於對通膨擔憂的下降以及貨幣緊縮預期的降低。然而,筆者認爲,儘管名義通膨率出現了出乎意料的下降,中國的通膨壓力卻並沒有因此而緩解。

您已閱讀15%(279字),剩餘85%(156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