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30年前,產品在一個國家組裝,採用的零組件還是自同一個個國家。因此,計算貿易額很容易。2011年卻是另一番景象。製造活動受到全球供應鏈的推動,而大多數進口商品都應貼上「全球製造」的標籤,而非「中國製造」或者其他類似標籤。這不是一種學術差異。鑑於貿易失衡引發了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摩擦,在當前這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合作的時候,我們採用的計算方法可能會大大加劇地緣政治緊張關係。
目前我們是按照所謂的「總值」來計算國際貿易的。當一件進口商品抵達海關時,這件商品的全部商業價值都會歸到一個原產國名下。當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世時,這種方法很管用:200年前,葡萄牙用「葡萄牙製造」的葡萄酒交換「英格蘭製造」的英國紡織品。但今天,「原產國」的概念已經過時了。我們所說的「中國製造」確實是在中國組裝的,但其商業價值卻是來自組裝之前的衆多國家。從「他們」和「我們」的角度來考慮貿易已經再無意義。
這並不是說,假如我們改變貿易計算方法,所有的國際貿易緊張關係就會在一夜之間化爲烏有。但是,如果我們是要討論像貿易失衡這麼重要的事情,我們就應當以能夠反映現實的數據作爲依據。扭曲的貿易圖景可能導致雙邊關係惡化,在當前保護主義壓力已經在不斷積聚之際,還可能觸發反貿易情緒。經濟學家早就捨棄了「貿易是零和遊戲」的觀點,但政治和市場在日常事務中似乎仍固守著陳舊的重商主義信念。這場危機無疑加重了這種感覺,儘管全球製造已使得「我們」和「他們」之分變得更加沒有意義。
您已閱讀40%(634字),剩餘60%(9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