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

麥當勞走過的彎路

由於預期核心業務將會放緩,於是麥當勞著手開拓新收入來源,多項措施並舉,並大舉收購,結果數年後卻只能回到起點,新業務不是賣掉就是關停。麥當勞的案例帶有普遍性。

背景:截止上世紀90年代末,速食連鎖店麥當勞(McDonald’s)的非凡表現已經持續了40年。比如說,到1997年,該公司已連續10年維持著20%以上的年成長率。

挑戰:那一年,傑克•葛林伯格(Jack Greenberg)成爲該公司第四任執行長。他首要考慮的是如何在市場狀況惡化的形勢下領導公司繼續前進。當時麥當勞面臨著以下問題:人們對高脂肪食品和牛肉心存顧慮;激烈的競爭正擠壓著利潤率;來自國際市場的成長正在放緩。

策略:葛林伯格完全依照教科書行事。首先,他著力改善核心業務,宣稱這是自己的第一要務。其次,他確定了第二項優先事項,即尋找新的成長平臺。懷著這樣的雄心,葛林伯格支持實施5起收購,將一些相關餐飲企業收入麾下,其中包括一家墨西哥餐廳Chipotle,以及英國三明治連鎖店Pret A Manger 50%的股權。同時,他成立了夥伴品牌部門(Partner Brands Division)部門,負責管理這些新業務。葛林伯格還同意了主管戰略的馬茨•利德豪森(Mats Lederhausen)提出的許多更具內生性的舉措。

您已閱讀33%(467字),剩餘67%(9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