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總理溫家寶本月訪印之旅中,這可謂是最具諷刺意味的事情之一:從巴基斯坦到緬甸,中國參與的項目包圍了整個印度洋地區,而印度在本國境內的投資上卻捉襟見肘。在離開印度下一站——巴基斯坦時,溫家寶承諾,在2015年前再向巴基斯坦投資至多300億美元。這個數字大致相當於印度整個私人部門在截至3月份的財年、在本國基礎設施上的總投資。
印度的經濟勢頭令人矚目:未來幾年,印度實際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增幅看起來有可能超過中國,這種情況在過去20年內很難見到。然而,印度的基礎設施未能推動其經濟發展,反而起到了拖累作用。單車道和凸凹不平的路面,讓公路交通異常緩慢。輪船在印度港口裝卸貨物要花將近96個小時,約是香港的10倍時間。而印度18%的城市居民每天在露天場所排便,在中國這一比例僅爲6%。
當然,與中國不同,印度的民主政府給經濟造成了負擔——該國尊重土地私有權,環境部的表現也相當積極。這意味著,國家不可能去強行拆遷,或抽乾溼地爲發電廠讓路。儘管如此,印度在截至2017年的第12個五年計劃內、將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私人支出提高兩倍的計劃,也來的太晚了。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顯示,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是中國自2000年來人均GDP一直以9.6%的平均速度成長、而印度人均GDP增速僅爲5.5%的主要原因之一。用諾貝兒獎獲得者、孟加拉語詩人泰高爾(Rabindranath Tagore)的話說:「有多大鍋,盛多少水。」
您已閱讀94%(614字),剩餘6%(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