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購方面,中海油(CNOOC)表示,自己有三個標準:這筆買賣必須有機可乘、物有所值,而且風險不是過高。然而,該公司以71億美元競購英國石油(BP)部分南美資產的交易,卻不符合上述標準中的任何一條,這足以說明中國是多麼渴求石油。
首先從價值來看。這家中國第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的出價,按企業價值(enterprise value)計算,相當於爲每桶探明儲量的原油支付了9.10美元,其中包含了債務。鑑於中海油目前33美元的交易價格,上述出價似乎是合理的。但它買到的是成熟且回報率較低的資產。按照摩根大通(JPMorgan)的計算,Pan American上半年每桶淨利潤約爲3.50美元,是中海油的六分之一。它的股權回報率僅爲3.6%。這的確比中海油把錢存在一家中國銀行所賺取的利息要多,但也多不到哪兒去。
至於風險,對於一家成立38年以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中國淺水海域鑽井的公司而言,不斷加大對阿根廷——全球監管環境最不利的地區之一——的風險敞口,可謂徹底地偏離了軌道。有機可乘?或許吧;BP不會經常做這種買賣。但這是中海油過去12個月裏的第五筆大買賣,反映出北京方面在獲取石油供應方面日益焦躁的心情。產量大幅上升、但儲備量沒有增加,使得中海油的石油儲備壽命(已探明儲量除以產量)在過去三年內縮短了近一半,降至6.4年。去年,中國原油總產量佔到全球總產量的4.9%,但消費量卻佔全球的10.4%。中國10.7年的總儲備壽命,不到世界平均儲備壽命的四分之一。因此,對其他投資玩家來說,一個顯而易見的啓示是:中國石油正消耗殆盡,所以將會出高價購買。對於疲弱的石油巨擘來說,這可能是一個良機。但對於所有其他人而言,其影響將令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