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寧格勒車站的大廳裏,我再次看到了列寧像。與仍遍佈莫斯科的黑鐵色的全身雕像、或是用馬賽克拼在牆壁上的畫像不同,這是個置放在石柱上的胸像。依舊是那個謝頂、額頭寬闊、目光堅定的列寧,但當它與直直的石柱搭配在一起時,突然有了另一種味道。它就像是一條巨大的眼鏡蛇,挺直腰身,盯著候車廳裏來來往往的旅客。倘若你看到大廳的另一側懸掛在牆上的鐘錶,可怖的感覺會繼續加深。錶針是黃銅所制,形狀則是大小不等的斧頭。
距離十月革命已經八十三年,蘇聯解體十九年,很少有人還對列寧的政治理念、鐮刀、斧頭、麥穗的革命標誌感興趣了。蘇聯的一切遺產,如今都像是旅遊業的副產品,它提供某種可銷售的懷舊。在麻雀山的小攤販上,有印著列寧的半裸像、他伸出的中指的T恤衫。紅場上的列寧墓前,仍舊排著蜿蜒的長隊。
「他竟然這麼矮」,我還記得看到列寧遺體時自己的第一反應。這滿是荒誕,埃及的法老們要用上七千年,才讓自己風乾的、被麻布包裹的身體暴露在遊客面前,而列寧,他從來沒有安息過。一九二四年死去後,他的身體就被浸泡在福爾馬林中,他的腦組織被切去了三千片,以供科學家研究「他爲何是個偉大的天才」。對列寧的膜拜是當時仍脆弱的布爾什維克政權的政治需求,他們需要塑造一個完美的領袖,來證明他們的權力的合法性。列甯越高大,越富有激情、思想,越仁慈、越不可企及,作爲列寧繼承者的他們就越名正言順。
您已閱讀40%(571字),剩餘60%(8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