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政治改革

中國下一站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聶日明:我們深知「改革的時機應由政治家把握,但拖延不是出路」,也因此,我們希望決策層顯現出改革的勇氣。

每遇逢「十」的年份,各界都會對過去做點總結,並對未來做點展望。2010年就要過去了,我們要對它說點什麼?首先,2010年中國的GDP極有可能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如果匯率不發生大的波動);其次,2010年中國的財政收入將超過8兆,並且早在2006年就已經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再次,中國連續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規模盛大、場面喜人、連創世界記錄;還有,中國的基礎設施投入連創新高,中華大地處處可見大型工程的施工場景。不管從何種嚴苛的角度看,中國正處於一個飛速成長的階段,充滿著奇蹟。

這些是2010年的全部表現嗎?顯然不是。與GDP世界第二相比,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重連年下降,經濟成長而勞動者不增收的現象年年呈現。與財政收入全球第二相對應的是,中國義務教育仍未完全落實,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遠低於政府十幾年前承諾的4%;醫療保障覆蓋面低,並且主要以公務員和事業編制員工爲主;養老保險僅侷限於部分城市居民,大量農村戶口未包含在內;事實上,中國基本民生投入佔GDP的比重,在全球墊底。不僅如此,作爲公平的財富再分配機制——轉移支付——在中國當下出現了「馬太效應」的分配結果,經濟適用房、醫療保障等一系列旨在平抑財富差距的社會政策,其歸宿大多是社會的富裕階層,甚至是豪富羣體,如,深圳市近幾年即持續地對資產數百億的騰訊總裁馬化騰進行購房補貼。

並且,隨著經濟發展的推進,人們從早期的滿足於溫飽,轉向對適宜舒服的生活環境、穩定可預期的安全感等的嚮往,而這種嚮往除了物質的追求以外,還包括政治權利、社會氛圍、生活自由度等需求,這些也遠非經濟成長本身可以解決的,也逐漸成爲當前社會危機的主要來源之一。《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的權利中,多項未落到實處。如言論自由受到很大限制、私有財產保護不力、公民權利不平等;並且當前政府治理能力、清廉水準也頗受質疑,這些都嚴重壓抑了人們的需求,造成了不穩定的社會環境。

您已閱讀37%(803字),剩餘63%(13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