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中國民營經濟:喜憂參半的未來

在各種制度性障礙暫時難以得到解決的情況下,迴歸本真的市場精神,一絲不苟地提供產品和服務,爭取消費者的認可與悅納,是民企在一個不公平的競技場上發揮自身高效優勢、戰勝對手的最佳路徑。

中國經濟仍保持著高速發展的勢頭,而人們對民營企業發展前景的預測,卻爲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感所籠罩。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的「國進民退」開始成爲公共討論中常見的話題,關於民營經濟的未來,也是令人悲觀與樂觀的跡象交織在一起出現。11月11日,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成爲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2010年年度高峯論壇上的主題。

會議一開幕,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便打趣說,在這個「光棍節」裏,民營企業也有一種無所依託的孤獨感,很多民營企業家覺得國有企業在政策上獲得了國家越來越多的優惠和傾斜,而自身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張力奮說,在這個「光棍節」裏,民企也需要找到一個好對象,那就是一種能確保民企合法和持續成長的制度。

單從數字來看,民營企業的發展勢頭可謂相當健旺。民營企業對GDP的貢獻從1979年的1%,提高到了目前的60%以上,還創造了超過50%的財政收入以及80%的就業機會。傳統的政治教科書中說,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民營經濟是「有益的補充」,但企業家馬雲近期則風趣地說,現在國有經濟纔是國民經濟的「補充」。

您已閱讀19%(454字),剩餘81%(19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