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寬鬆

美聯準量化寬鬆是牽動全球的賭博

安邦諮詢:美聯準公佈新一輪量化寬鬆,如果美國經濟復甦頹勢難改,這些資金不但會流入資本市場, 而且將會加速溢位美國,在新興市場中氾濫成災。

11月3日,備受關注的美聯準議息會議結束。美聯準決定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以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復甦。這一計劃將在此後的各月中逐步實施,預計每月會購買75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此外,美聯準將延續把資產負債表中到期的債券本金進行再投資、購買國債的現行政策。同時,聯邦基金利率仍維持在0-0.25%的水準不變。在此次會議前夕,調查顯示市場人士平均預期的美聯準資產購買計劃總額爲4570億美元,因此這一結果略高於市場預期。當天道瓊斯指數上漲了26.41點,收報11215.13點,漲幅爲0.24%,創2008年9月以來的新高。

美聯準主席伯南克初次透露有意實行新一輪量化寬鬆是在8月末,如今兩個多月過去了,量化寬鬆如期而至。這一輪量化寬鬆的主要目的,是要防範通貨緊縮,穩定經濟復甦。從短期看,此次量化寬鬆推動了資產價格上漲,有助於穩定美國家庭的財富水準。然而,中長期經濟成長中有諸多因素不在美聯準的控制範圍,量化寬鬆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實體經濟的復甦仍有待觀察。比如,美國勞動力市場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失業,大批在製造業中失去工作的人員一時不具備從事其他工作的專業技能。大型企業手中也不缺乏資金,只是招聘意願並不高。因此,當前較高的失業率能否得到緩解是一個大問號。要是再考慮到剛剛結束的期中選舉使共和黨重掌衆議院,國會通過財政刺激方案的可能性較低,美聯準的量化寬鬆就更顯得勢單力孤。

如果美國實體經濟的復甦依然乏力,量化寬鬆帶來的新增流動性就會大量溢位國門,湧向新興市場國家。在此過程中,氾濫的美元流動性將推高新興市場的本幣價格和資產價格,從而激化貿易糾紛,並在資產泡沫破滅時對經濟造成不利衝擊。面對這樣一股來勢洶湧的美元大潮,許多國家都正在加緊「築堤」備戰。作爲新興市場的代表國家,中國自然難以獨善其身。在政策選擇上,中國將不同於美歐日等發達國家,而會更加傾向於新興市場國家的做法。貨幣政策上,久未使用的利率工具已走出一步,數量型調控的力度正在加強,資產價格的狀況也處於監管層的嚴密注視中。在外匯政策方面,一邊是加強資本賬戶的管制,嚴防熱錢大規模流入;另一邊是放緩人民幣升值步伐,從10月下旬至今,人民幣甚至出現了一波小幅貶值。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經濟政策將表現得越來越有「個性」,與美歐日的差異也會越來越大。

您已閱讀63%(981字),剩餘37%(5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