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經濟學家承認,自己不清楚第二輪定量寬鬆舉措能否見效。週三出臺的6000億美元方案與他們的預期相符,這起碼不會讓他們顯得愚蠢——就眼下而言。
另一方面,投資者則以爲自己想得很明白。第二輪定量寬鬆舉措是重大利好,無論是對股市(自美聯準主席伯南克強烈暗示將採取進一步定量寬鬆舉措以來,標普500指數上漲了5%)、債券(收益率下降就可以說明問題了,不是嗎?),還是棉花、黃金等等有形資產(擴大貨幣基礎,等於推動物價上漲,乃至讓通膨失控)來說,皆是如此。
投資者自2000年以來已經兩度受傷,他們現在應該表現得謙卑一點。上述普遍存在的觀點很可能是錯的。拿債券來說。正如Smithers & Co所指出的,在刺激通膨之時購買債券,會推高債券價格,同時降低債券的實際價值——這正符合「泡沫」的定義。而且,目前債券價格看上去已經高得離譜:除非未來30年內的平均通膨率低於1%,長期國債的實際年收益率纔有可能達到3%的歷史水準。
您已閱讀58%(406字),剩餘42%(2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