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圈子裏,如今流行的看法是,貨幣政策是比財政政策更好的工具——更可預測、見效更快,而且沒有債務增加帶來的負面長期後果。的確,一些擁護者熱情洋溢地宣稱,他們支持許多歐洲國家最近出臺的緊縮舉措,他們提出,即使出現意料之外的效果,也可以通過貨幣政策予以抵消。無論這種立場總體上有何長處,它在當前經濟環境下都是無稽之談。
傳統上,貨幣當局的政策焦點是設定短期政府利率。然而,拋開利率接近於零、沒有多少操作空間不談,利率變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仍然是高度不確定的。其中的根本原因應該是顯而易見的:對大多數公司(或消費者)而言,重要的不是名義利率,而是資金的可獲得性和借款條款。這些變數並不由央行決定。美聯準(Fed)也許是以接近於零的利率向銀行提供資金,但如果銀行將這些資金提供給中小企業,利率則要高得多。
實際上,在美國上次的衰退中,美聯準降低利率的確刺激了經濟,但在某種程度上,其長期效果卻是災難性的。企業沒有因低利率而增加投資。貨幣政策(伴隨著監管不足)對經濟的刺激主要是通過吹大房地產泡沫,進而引發了消費熱潮。
您已閱讀35%(453字),剩餘65%(8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