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深圳改革的困境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咼中校:深圳改革的困境,其實也正是中國改革的困境。沒有中央權威的認可或授權,深圳連政治體制改革都不敢提。但深圳正成爲最有條件向公民社會轉型的城市之一。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三十週年,從北京到深圳,依舊沒讓人感到一點驚喜。儘管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深圳考察發表的關於政改的講話振聾發聵,在深圳以至於海內外激發出一陣陣漣漪,但是在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胡錦濤9月6日在深圳30週年講話後,所有的熱鬧逐漸歸於平靜,在深圳看不到一點積極改革的跡象。最近這十年來,從迷惘到失落,從奮起到失望,深圳人對於改革,已經麻木。

不過,關於中國改革的爭論卻以深圳的名義在悄然上演。廣東省委機關報《南方日報》在胡錦濤講話當日發表「深圳應對政治體制改革做引領式貢獻」,開宗明義提出深圳應作政改的排頭兵,與溫家寶講話相呼應,配套評論指出政改也應走出姓「社」姓「資」的束縛,這其實是對9月4日《光明日報》《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主不可混淆》一文把政改上升爲姓「社」姓「資」問題的明確回應。當然,在南方日報社論推出後,《光明日報》也不失時機進行反擊,《解放軍報》也應聲加入這個陣營。9月13日,中央黨校《學習時報》頭版刊發《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民意所向》一文,引述溫家寶深圳政改講話,稱改革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最後在9月16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轉播《求是》署名「秋石」的文章,宣告這場論爭暫告一段落。這場爭論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九十年代初鄧小平南巡講話前的那場有名的論爭,而現在的政治形勢的確與那時非常相似,不同的是,現在的中國已經沒有鄧小平那樣的絕對權威了。

沒有中央權威的認可或授權,深圳連政治體制改革都不敢提,這可以從深圳媒體特意迴避溫家寶談話中的政改內容中看出來。至於經濟體制改革,幾乎沒有人認爲深圳可以繼續做改革的「排頭兵」,重續輝煌,因爲稍微重大一點的改革都需要中央批准,譬如關於人民幣自由兌換的試點等,深圳可以自主發揮的空間極其有限。這與八十年代的深圳改革者可以突破憲法進行改革,幾乎有天壤之別。因此,政治體制改革迴避打壓,經濟體制改革有心無力,深圳的改革者選擇行政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這兩個領域來延續「特區的夢想」,但是這兩個領域的深層次問題同樣與政改有關,結果,所謂的改革要麼避實就虛,要麼改而不革,要麼不倫不類。

您已閱讀27%(865字),剩餘73%(22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