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向資本講故事還是向老百姓講故事?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聶日明:「中國故事」的版本跟多,從產權改革到人口紅利,從各個側面分析中國經濟迅猛成長的原因,但到目前爲止,它們大多是面向投資者講述的。

關於全球和中國經濟是否會二次探底的爭論近日再度升溫。中國經濟能否長期保持成長勢頭成爲決策層以及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美國華爾街和政界就追棒「中國概念」、「中國模式」,而中國市場也以美國對中國的判斷唯馬首是瞻,一時間國內外對中國模式推崇備至。但近年來,國內外對「中國故事」能否一如既往地講下去,開始心存疑慮。

中國過往30年經濟成長迅速,年均GDP成長近10%,是同期美國的3倍強,是世界平均水準的9倍。單就經濟成長而言,中國的發展足以當得起「中國奇蹟」的稱號。爲什麼有中國奇蹟?中國能否保持這個奇蹟?這也是公衆界和學術界一直追問的問題。如果我們換種說法,把經濟成長的奧祕當成一個故事,那問題就是,這個故事究竟是什麼?它能一直講下去嗎?

您已閱讀17%(326字),剩餘83%(16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