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

中國國企定位之爭(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陳寧遠:建立民有的制度環境和現實語境,變「民營」爲「民有」,變「國有」爲「國民之有」,如同變「國營」爲「國有」一樣,將會是相當漫長的歷程。

按照國資委的思路和現在已經實施的計劃,做大做強國有企業,似乎是完全按照市場的一般商業邏輯。從一個微觀的企業來說,做好某個企業,無可厚非。任何企業參與市場競爭都要做大做強,要賺錢。我們姑且不考慮道德危機,不按照某種哲學的思考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僅僅認爲國資委管理國企是用心的,但這也面臨著極大的市場風險,而且是系統化的,難以克服的。

比如中國的石油化工行業,基本上形成了國資委旗下的三個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這裏不反對它壟斷帶來的社會問題,比如成品油價格波動的隨意性,不透明性和給全社會帶來的不安。

我們僅僅從行業性質來說,國家集中控制石油行業的所有公司,風險實在是太大,而沒有轉移和分散風險的可能。因爲國家以國資委的身份成爲這三家公司的大股東,做實際控制人,就進入了這個行業的日常風險管理,並且從商業交易的第一線就開始把風險集中到自己的手裏。

您已閱讀12%(372字),剩餘88%(27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