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國資委應更進一步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李榮融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方面卓有作爲。然而,我仍然期待他的繼任者能在推動國資管理思路從「央企利益最大化」向「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轉變上,有所突破。

中國國務院國資委主任無疑是全世界權力最大的企業管理崗位之一。國資委代表中國政府對120多家企業行使控股股東的權利。所轄企業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移動等中國最具實力的大型國企。國資委對下屬企業的發展戰略、高階主管任免、兼併重組擁有極大的發言權,國資委主任稱得上是董事長們的「董事長」。

日前,這一關鍵職位在設立七年後首次易人。55歲的國家質檢總局局長王勇接替已到退休年齡的李榮融。李榮融主政國資委七年,無論用官員的政績還是企業家的業績考覈,都是一位很有作爲的領導者。李榮融任內,央企數量由2003年的196家重組至123家,但國有資產價值升值近7倍達20兆元,利潤和稅收貢獻亦屢創新高。

有這樣一位「牛人」前任,很多人可能都對王勇存有「李榮融二世」的期待。不難想像,李榮融大力推行減少央企數目,合併同類企業,整合後整體上市的思路,會繼續影響甚至主導中國未來多年的國資管理模式。儘管王勇本人也曾是李榮融的副手,但新任國資委主任不從現任副主任中提拔,而從國家質檢總局「空降」的做法,還是讓人對國資管理「新政」產生了期待。

您已閱讀37%(452字),剩餘63%(7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第一時間解讀

對剛發生的重大新聞進行迅速、及時的分析和評論,由FT中文網評論員或特約評論員撰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