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國資委

還原央企真實成本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可以想像,以中國市場的規模,如果3G牌照以拍賣的形式發放,並對三大電信營運商之外的國有和非國有企業開放,其價格肯定不是個小數目。

代表中國政府管理127家大型國企的國務院國資委,今年初公佈了一份《中央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覈暫行辦法》(參見FT中文網「中國央企考覈推新政」一文)。新的考覈標準最重要的變化是引入經濟增加值(EVA)的概念。

2009年,中央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12.6兆元,實現利潤7977.2億元。表面上看,國有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但是這一利潤水準是以國有企業的賬面成本計算的,而企業在實際經營中佔用的多種資源,比如國家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受保護的市場壟斷地位等,都沒有納入考慮範圍。引入經濟增加值(EVA)的意義是,在企業稅後淨利潤中扣除企業所佔用的資本金的成本,從而更客觀的反映央企經營真實成本和創造價值的能力。

國資委在推廣這一新的評價體系時,表現得非常謹慎。首先,新的經濟增加值(EVA)只佔整個考覈指標40%的權重,其他考覈因素仍然主要和利潤的絕對量掛鉤;其次,國資委在開始使用新的經濟增加值(EVA)指標時,給資本的定價只有5.5%,低於一年期貸款的基準利率。爲什麼國資委不使用更接近市場的利率水準?按照「中國央企考覈推新政」一文作者的計算,即使按照5.5%的參考利率,中國已經有一半的央企的經濟增加值(EVA)爲負。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中國央企能夠盈利是因爲獲得了低於市場價格的資金,例如低息貸款,國家財政的投入等。如果按照市場利率衡量,這些企業實際處於虧損狀態。

您已閱讀50%(582字),剩餘50%(5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