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慈善

中國富豪爲何「行善難」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陳游標「裸捐」引發爭議,折射出中國富豪階層行善難的困境。這裏既有道德敗壞導致普遍不信任的原因,也有行善「門檻」和「婆家難找」等原因。

比爾•蓋茲和華倫•巴菲特的中國行意在勸募,畢竟他們在美國的公益倡導獲得了極大成功,那麼中國之行是否會如願呢?中國富豪們對此表現出複雜心態,折射出這一階層目前「行善難」的困境。原因則隱藏在稀奇古怪的非正式和正式的制度背後。

非制度的道德約束

讓我們先從江蘇黃埔再生資源有限公司陳游標先生的回應說起。陳游標是第一個高調響應蓋茲和巴菲特的中國企業家。在寫給蓋茲和巴菲特的公開信中,他說:「在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將不是捐出一半財富,而是裸捐——向慈善機構捐出自己的全部財產」。陳游標認爲「如果在鉅富中死去則是可恥的」。根據公開媒體的資訊,陳游標目前的身價大概是50億之巨。這意味著他將捐出50億。

您已閱讀12%(293字),剩餘88%(21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