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的恐龍骸骨之間,國際掉期與衍生工具協會(ISDA)舉辦了一場奢華的20週年宴會。
宴會上喜氣洋洋。這也難怪,當時衍生品市場正呈現爆炸式成長,ISDA相信自律的作用,業內也普遍贊同這一觀點,有位資深銀行家甚至戲稱,ISDA不需要外部遊說者,「因爲艾倫•葛林斯潘(前美聯準主席)就在扮演這個角色」。形勢變化多大啊!今年是ISDA成立25週年。但該協會並沒有舉辦公開慶祝活動。相反,在華盛頓和布魯塞爾的政治圈子中,「ISDA」這個詞顯然是「有毒」的。與此同時,隨著金融改革的力度加大,協會的若干成員在私下探問,這個協會今後將何去何從?
畢竟,ISDA自稱其使命是維護「私下協商」的衍生品合約(也就是說,場外市場上締結的合約,遠離任何的公共交易所)的相關利益。然而,許多政界人士和監管官員都認爲,場外市場是造成近期金融危機的部分原因所在,因而希望把更多衍生品納入公共交易所和清算平臺。在這種形勢下,ISDA能繼續發揮有效的遊說作用嗎?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可不止衍生品專家。因爲ISDA的發展歷程不僅是現代金融的一面鏡子,也具有奇妙的引人警醒的教育意義,它向我們揭示了自負和羣體思維的危險。
您已閱讀32%(527字),剩餘68%(11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