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土生華人的獨特廚藝

新加坡土生華人的烹飪在當今餐飲界佔據獨特的地位。它繼承傳統,菜用慢火燉就,層次分明,油而不膩。口味比絕大多數華人菜重。

香港某網友給我發來一封電子郵件,加之倫敦氣溫開始逼近攝氏30度,雙管齊下之下,「促使」我近日又去了趟Sedap餐館,這是一家小型家庭式餐館,館名在居住在馬來半島的華人中意爲「美味」。

網友在郵件中告訴我即日將返回她的祖國新加坡,在郵件結尾處,她極力推薦我再次光臨新加坡時,定要嚐嚐當地華人的餐飲,又被稱爲娘惹菜(Nyonya,也叫「良椰」)。喜歡上如此精緻佳餚完全是拜上次新加坡之行所賜。所以也不再苦等所謂的下次(再去新加坡),加之倫敦近日的高溫天氣又使我恍如置身蒸籠一般的新加坡,我一激動,就徑直奔倫敦的老街(Old Street)而去,那兒的Sedap餐館做的土生華人飯菜既正宗又地道。

土生華人和良椰是15、16世紀時,去南洋經商的華人與生活在英國控制下的馬來半島以及荷蘭控制下的爪哇島上的當地女性通婚的後裔。幾百年來,他們兼容幷蓄各方烹飪精華:印度香料、馬來亞咖哩粉以及泰國草藥、還有來自中國各個地區的各色菜系。當然少不了石慄果(buah keluak,也叫黑果),它是遍佈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野生紅樹林上長的堅果,是本地華人烹飪中最具特色的調料。

您已閱讀19%(474字),剩餘81%(20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