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國進民退

中國爲何沒有三星?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金宰賢(南韓):南韓培養出三星這樣的優秀企業花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在中國,民營企業要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更需要政府「擺正位置」。

中國國內最近有關「國進民退」的討論引發了我的思考。這讓我聯想到先前的另一場討論,就是爲何中國比南韓大得多,但能夠與三星、LG這樣的南韓公司匹敵的中國企業卻很少。我覺得這兩個問題恰恰是高度相關的。正當中國人感到「國進民退」在加劇時,在我的祖國南韓出現的卻是逆向的潮流。李明博總統自2008年上任之後,就一直在推動國有企業的民營化。

李明博總統是企業家出身的市場主義者。他認爲南韓國有企業雖然規模越來越龐大,效率卻越來越低下;由於缺乏市場監督,國企的管理也十分散漫。李明博總統就任前表示,包括南韓產業銀行、南韓電力、南韓鐵道在內的許多國有企業要民營化。後來出於對民營化後水電費上漲的擔憂,公衆輿論普遍反對公共事業民營化,李明博因此取消了南韓電力、南韓自來水和南韓鐵道等企業民營化的計劃。但南韓政府從2008年開始,仍然在逐步推行國有企業的改革。

在南韓,國有企業的工作穩定性比民營企業強得多。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民營企業更容易解僱職員,又增加了很多「編制外」崗位,在民企裏持續工作到退休年齡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從生活舒適程度看,國企工作員工六點能準時下班,而對民企員工來說,這恐怕通常是無法實現的美好夢想。所以在南韓,國有企業也被稱爲「鐵飯碗」。

您已閱讀23%(517字),剩餘77%(17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