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財政「自動穩定器」爲何失效?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陳建奇:當公共財政體系完備時,財政收支變化往往能夠幫助「熨平」宏觀經濟波動。但中國政府過多介入生產投資,導致這個調節機制失效。

在號稱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各國政府發揮了神奇的救市功能。然而,希臘債務危機提醒人們,即使是政府的「錢袋子」也會出問題,各國於是紛紛開始對自身財政狀況進行「體檢」。我國財政部最近也提交了一份「體檢報告」,顯示7月份財政收入同比增幅降至16.2%,而在1月份時,這一增幅還曾高達41.2%。

稍具經濟學常識的人很容易會想到,1月份出現高成長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去年同期基數較低。但目前財政收入已連續3月出現環比負成長,所以下降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

如此大的降幅,是否預示著我國財政狀況正在快速惡化?如果是的話,這會給宏觀經濟帶來什麼影響?

您已閱讀13%(264字),剩餘87%(17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CMRC朗潤經濟評論

《CMRC朗潤經濟評論》專欄由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CMRC)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獨家提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隸屬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負責主辦「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和定期發佈有關宏觀經濟的「朗潤預測」等項目,擁有一支長期關注宏觀經濟態勢的著名教授團隊。他們將輪流執筆撰寫這個專欄。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