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Lex專欄:棉花的「報復」

棉花價格正向著15年最高點爬升,除了天氣因素之外,生產問題集中在美國——世界最大的棉花出口國,因爲許多美國農戶在過去幾年中從種植棉花轉向了種植大豆。

棉花向來得不到多少關注,或許是因爲沒有人會把棉花擺上餐桌,或者用它來製造汽車。作爲一種大宗商品,棉花價格的波動不是十分劇烈,而且這種本就不貴的商品總是能找到廉價替代品。但最近,一些服裝零售商威脅要漲價,並將其歸咎於棉花成本上升——棉花價格可能很快會升至15年最高點。

與小麥和大麥不同,棉花價格的上漲不只是由於今年夏季瘋狂的天氣。確實,世界第四大棉花生產國、第二大進口國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區遭遇了洪澇災害。但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在連續4年消費多於產出之後,棉花價格已穩步上漲了18個月。美國農業部預計,今年的棉花庫存將只有年需求量的40%左右,爲15年來最低水準。

生產問題集中在美國——世界最大的棉花出口國(中國是最大的生產國)。 儘管政府提供了豐厚的棉花補貼,但許多美國農戶仍從種植棉花轉向了種植大豆。價格是一個因素:除了2008年大宗商品泡沫時的短暫飆升外,過去10年,棉花價格大多在上世紀80年代的水準上下波動。大豆上漲了約50%,而且更容易種植。

您已閱讀75%(427字),剩餘25%(1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