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臥底經濟學家

好奇與新知

FT專欄作家哈福德:自稱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遨遊在「證據」海洋中,而這些證據早已經過加工,使其「有意思」。其實枯燥的證據也是證據。

從《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到《助推》(Nudge),流行社會科學的興起在過去十年已成爲出版業值得關注的特點。並不是每個人都覺得這很了不起。我最近採訪了一位教育學教授、政策評估專家,她對於政界人士傾向於從含有不準確之處的流行社會科學出版物中援引事實的現象感到悲哀。幾小時之後,我採訪了一位對一本此類專著激動不已的政界人士。如果我當時有幸介紹這兩位認識,那種爆炸場面可是值得一看的。

我認爲那位教授對於部長級領導關注如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丹艾•瑞裏(Dan Ariely)、理察•H•泰萊(Richard Thaler)甚至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一類作家的擔憂是有道理的,但擔憂的理由並非正確。問題不在於這些作家是不準確的。我不確定他們是準確的。葛拉威爾有足夠多的批評家,然而我認爲他是一名仔細的記者。瑞裏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學者;泰萊同樣是一位教授,他因爲諾貝兒獎而受人尊重。那麼關於蒂姆•哈福德,我們能說些什麼呢?有人說他是幾乎不會錯的。

然而,僅僅沒有錯誤是不夠的。一位作者完全有可能把可信的、經過同行評議的研究編織起來,而創造出一個對現實帶有高度偏見的看法。不同的研究難免指向不同的方向。丹艾•瑞裏的《怪誕行爲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中充滿了非理性行爲的案例。我的《誰賺走了你的薪水》(Logic of Life)滿是理性行爲的案例。有時人們讓我解釋這二者的矛盾,但如果真的有矛盾,那也只是很微妙的。

您已閱讀48%(647字),剩餘52%(6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臥底經濟學家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是英國《金融時報》的經濟學專欄作家,他撰寫兩個欄目:《親愛的經濟學家》和 《臥底經濟學家》。他寫過一本暢銷書也叫做《臥底經濟學家》,這本書已經被翻譯爲16種語言,他現在正在寫這本書的續集。哈福德也是BBC的一檔節目《相信我,我是經濟學家》(Trust Me, I’m an Economist)的主持人。他同妻子及兩個孩子一起住在倫敦。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