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泡沫經濟時代有一些荒誕的說法,其中之一是:銀行惜貸會導致經濟形勢惡化。在某些情況下,此言不差:許多銀行本能地(特別是在危機剛剛過去時)不是去擴充資產,而是去恢復資本金比率。但更大、更普遍的問題出現在需求方面。槓桿開始與狂妄和毀滅聯繫在了一起,而不再是成長的捷徑。
想要證據?不妨看一看日本。經過了20年的償債,日本約半數上市公司如今已基本上無債一身輕。信貸熱潮的爆發非常罕見:自1992年以來,未清償貸款存量的月均同比降幅爲1.3%。眼下,儘管長期利率很低,日本央行(BoJ)也煞費苦心地鼓勵銀行放貸,市場對信貸的需求依然不振。日本央行昨日發佈了對銀行信貸官員的最新調查結果。接受調查的50家金融機構中,沒有一家表示過去3個月企業的信貸需求有提升的跡象。相關指數也連續5個季度呈現負數——表明需求不斷減弱。
其結果是「日本公司」(Japan Inc)正受到「磨損」。日本財務省的數據顯示,自去年第一季度以來,大型企業的折舊費用一直高於整體資本支出。截至2010年3月,兩者之間的差額達到了1.5兆日元。換言之,日本的生產設備整體庫存正不斷貶值。這是泡沫破滅的遺贈之一:在企業看來,在一個利用不充分的工廠身上大肆揮霍的風險,要高於對經濟復甦漠然無視的風險。沒錯,日本特殊的人口狀況,進一步削弱了企業借貸的意願,長期存在的通縮問題也增加了債務的真實價值。但其它國家的經驗教訓看起來仍然非常明顯。央行可以隨心所欲的擴大資產負債表,但這不意味著增加的貨幣供應能得到分配。日本央行已經認識到,貨幣乘數有可能長期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