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FT中文網的不少讀者給我發郵件反饋說:「加藤,你怎麼開始寫政治了?我更喜歡你的軟性話題的評論」。這可能是因爲最近兩個月我在FT中文網上的專欄文章連續談到了新疆問題和北韓問題的緣故吧。接下來的兩期專欄文章,我想稍微輕鬆一下,談點兒「軟性話題」。
7月10日,《新京報》書評週刊以我出版了新書《從伊豆到北京有多遠》爲由,做了一期題爲《日版「韓寒郭敬明」》的封面報導,並把我形容爲「日本韓寒」。對此,我不做任何錶態,也沒有任何立場。媒體有自由說話的權利。我以書面形式,非常認真地回答了老朋友、《新京報》文化部記者武雲溥提出來的好問題。可惜,由於版面有限等原因,該報最後採用的文字不到我的答案的三分之一(我回答的文字也太多了,責任也在我這裏)。其實,那些文字都與我作爲「純日本人」的旅程以及旅程目的地——中國社會有著密切聯繫。我願意把這次答問的所有內容都公佈在我在FT中文網開設的專欄《第三眼》中:
武:雖然之前我和加藤君聊過幾次,也經常看到你在許多媒體上的發言,應該說對你現在的狀況比較熟悉,但我對你之前的成長經歷卻較少了解,現在這本《從伊豆到北京有多遠》是不是就爲此而寫?是想讓讀者看到一個日本青年的奮鬥史嗎?
您已閱讀15%(504字),剩餘85%(27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