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讀博士的風險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助理教授吳絹:在美國,讀博士最怕找不到工作。理工科博士,工業界還能消耗一些,文科博士通常只能去職位非常有限的高校。

考G考T之前,或許很多人都只有一個模糊的打算。在一眼能看穿30年的當下,給生活加點波瀾,加點不確定,加點模糊的星光。他們對未來的職業並沒有很清楚的規劃。美國,去了再說!於是,去美國讀書本身就被很多人錯誤地當成一個正當的職業來追求。三五年之後,書讀完了,突然發現讀書其實是個短命的職業。如果畢業的那天還沒有另一個真正的職業在等著自己,這時的焦慮和恐慌恐怕比考G考T還要讓人無法忍受。因爲考GT的時候,只是一張年輕的白紙,輸了就輸了,沒有什麼了不起。在美國唸完了書,不管拿的是什麼學科的什麼學位,這張寫滿了英文的紙,已經有了年輪和汗水。去留之間,已經有點輸不起了。

而那些對將來的職業稍許有過規劃的中國留學生,相信他們很多都扯著頭髮糾結過:博士要讀還是不要讀?不如我這裏用經濟學的理念來計算一下投入,風險和收益。讀博士最大的投入是青春。在美國拿個博士學位,短則三四年,長則七八年。在如今的網路時代,一年能抵過去的幾年。更別說中國的經濟爆發,在國內經商的同學一年裏賺著十年的錢。因爲保養得宜,加上春風得意,十年過去了還像昨天那麼年輕。而在美國讀博士的,這長長的幾年青春,都是要實打實地在圖書館或實驗室度過。成長的知識是看不見的,看得見的只是早生的白髮。同學賺的可都是看得見的東西。比如可以用來玩漂移的BMW,或者是要保姆澆花的別墅。很多人覺得不值,也有很多人爲你覺得不值。特別是在這個重商重利的重金屬時代,這白花花的青春似乎花得特別不值。前面說過,讀書不是職業,讀博士也不是職業。這麼長的時間都是投入,而且是有風險的投入。

讀博士最大的風險是什麼?是讀不出來。讀博士不像碩士。美國的碩士雖然要讀兩年,是英國和澳洲的兩倍,其實卻很好讀出來。不過美國幾乎就不把碩士看成是一個正經的學位,當然MBA除外。我們系的碩士不用資格考,不用開題答辯,最後的畢業答辯也不用對公衆公開。一般碩士被看成是一個過渡的學位。只有博士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哪裏挺不過就倒下在哪裏。我們系的博士資格考要關起門來閉卷考三天。第一天考理論,第二天考方法論,第三天考專業知識。等到第三天考完,一般人的狀態就是用鞭子抽他也無法再抽出來一個單詞來。因爲所有能想到的他都已經寫出來了。通不過的有些是英語太糟糕。三天24個小時寫下來,更是雲遮霧罩,讓導師無法給及格。有些人是實在容量不足、儲備有限,不夠三天的料。但是在做學問上栽跟斗,再慘也還算情理之中。

您已閱讀65%(1000字),剩餘35%(5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