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生都是掐著分針來上課。看上去他們每個人都像明星那麼忙。其實,無論他們忙不忙,老師對他們課堂外的生活完全沒有發言權。學生給老師的「檔期」就是課堂上的50分鐘。拖堂一分鐘,就有學生收拾書包在老師眼皮底下理直氣壯地闊步走出教室。至於學生這麼準時離開教室是去咖啡廳,舞廳,還是去睡人或者睡大覺,都是學生自己的事,老師不能置啄。
學生「無檔期」的獨立生活對老師自然也是個考驗。如果有事要跟學生溝通,便需要和學生提前預約。有時候,用email跟學生預約,來來回回好幾個回合,不是他沒「檔期」就是我沒空。結果爲了一個30分鐘的談話,花去1小時預約是常有的事。有時候煩了,我就很懷念那種十分哥兒們的師生關係。老師跟學生說:「某某,你下課留下來,我有事。」我也這樣嘗試過,不過很多次,學生都是要從這個校區趕到那個校區去上課,或者趕去上班。人家不能留下來。結果還是要走預約的程式,一點也沒省事。或許,學生的時間的確能用金錢來衡量。想起在周星馳的《少林足球》中,面對周星馳動員參加足球隊,他三師兄氣急敗壞地說,「我沒空跟你說話……一秒鐘幾十萬上下呢……我真的很忙啊。」我的學生裏面的確有在這樣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職位任職,比如在Target作部門經理的。無論他們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在需要和老師交流的時候,他們都要尋找檔期。
既然學生的時間可以用金錢衡量,讓學生做事就是很需要花錢的事。比如讓學生跑腿,做課題宣傳,輸入研究數據等等。在花錢之後,師生關係就搖身變成僱傭關係。而這個僱傭關係也可以精確到分鐘。比如你用1000塊買了學生90小時,學生可以非常摳門地計算每一個小時,並且可以不多給你任何一分鐘。不過一般來說,能夠如此堅持時間原則的都是大學生。因爲他丟得起你給的這份工作。美國因爲地廣人稀,即使在金融危機壓頂而來的時候,給大學生賺小錢買個iPhone的機會還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