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名義GDP

關注名義GDP

FT專欄作家布里坦:只關注通膨而忽視成長的貨幣政策體制已經失敗,我認爲,我們應該用瞄準經濟中的支出流(即名義GDP)的方法,取代目前貨幣政策只瞄準通膨的體制。

經濟政策不僅僅是銀行監管。與其它監管一樣,銀行監管往往是亡羊補牢。我們不能忘記經濟政策的傳統目標:爲低通膨的經濟成長提供框架。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工具,是半獨立的央行通過非常短期的官方利率所追求的通膨目標。正如在最新一期Central Banking中,該雜誌的編輯羅賓•普林歌(Robin Pringle)所言:「當前主要的貨幣政策框架或許與危機脫不了干係,可能本來就是如此。」種種跡象表明,許多央行都希望緊緊抓住這個失靈的框架不放。然而,我懷疑他們是否能夠不需要反思。

舊體制的失敗有諸多原因。最常見的批評是,它專注於通膨而忽視了成長。此外,它僅關注一種通膨——消費者物價,而忽視了資產價格。但最重要的是,它造成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沒有一種神奇的辦法可以修補所有這些瑕疵。但長期以來,我一直支持一種可以讓現狀有所改善的體制,那就是用瞄準經濟中的支出流(即名義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方法,取代我們目前貨幣政策只瞄準通膨的體制。

採用這種體制面臨的一個巨大障礙,是專業經濟人士賦予它的可怕名稱。但對於任何一個可以接受更爲人所熟知的GDP的人而言,這並不神祕。在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以便去除估計數據中的通膨或通縮,得出實際GDP的過程中,人們很容易忽視其中的人爲操縱。名義GDP的根本含義就是,沒有經過這種人爲操縱、按實際價格計算的收入和支出。它可以作爲通膨不變情況下的需求管理,也可以作爲對流通速度進行調整後的貨幣供應目標。

您已閱讀47%(611字),剩餘53%(6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