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央行

央行獨立並沒有過時

FT專欄作家克魯克:央行獨立性的理論應該作出調整,而不是徹底廢除,因爲在緊急情況下,央行不得不屈從於政治要求。

過去3年的金融動盪已經讓人們對一些正統經濟學理論的確定性產生了懷疑。央行獨立性就是其中之一。在2008年以前,人們認爲,央行應該不受政治的影響,應該被賦予控制通膨的職權,任由它們以自己認爲合適的方式管理貨幣政策。很少有人懷疑這種觀點——至少對經濟學家而言。2010年,這種觀點看上去既不可取又不現實。各國政府和央行寧願迴避對這個敏感話題進行嚴肅的討論。但鑑於已經發生的一切,央行是否應該凌駕於政治之上,成爲一個需要從根本上重新考慮的問題。

就此而言,這個問題是一個例外,因爲你閱讀的有關「經濟學危機」的文章大多都是在胡說。當然,金融監管需要加強——但不必爲此改變任何範本。「親市場」的正統理論暫時會受到更爲謹慎、更充滿歉意的質疑,但即便是最直言的批評家也只是希望對它進行調整,而不是徹底埋葬它。

然而,央行獨立性的確是一個信條。抵制加強審計要求的美聯準(Fed)和處在援助陷入困境的歐元區國家壓力下的歐洲央行(ECB)堅持認爲,它目前仍然是一個信條。但它們過於肯定了。事實證明,兩家央行都願意應財長的要求實施大規模的財政操作。這不是央行獨立性過去的涵義。正如人們曾經認爲的那樣,這種觀點已經失效。

您已閱讀28%(496字),剩餘72%(12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