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我們的娃娃》拍攝背後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杜婷:這部紀錄片雖然採用了調查的方式來呈現,但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調查報告,而是一份民間的影像記錄。

第一次看《我們的娃娃》是在一個小範圍試映會上,觀衆多是學者、紀錄片導演和媒體記者,當時的片名叫《天國娃娃》。在放映後的交流中很多人提出片子不夠平衡,只有家長對倒塌校舍的質疑而缺乏有信服力的專家、學者的專業意見。的確,整部影片幾乎只有一種聲音存在,雖然片中也採用了CCTV電視片段中專家的波峯波谷說,但無論是從所佔比例還是片子結構來看都不足以成爲另一把獨立的聲音,若從獨立調查的角度來講,《我們的娃娃》確實稱不上客觀、抽離、中立。然而只要我們瞭解這部影片及其它類似影片在拍攝中所遭遇的阻力,就會發現此種情境下所謂平衡報導的要求對獨立紀錄片導演而言有些過於苛刻。

5.12之初官方在下達禁令無效後順水推舟地展示出對傳媒前所未有的開放,於是校舍建築質量存在問題、境外救援隊伍無法順利開展工作、公衆捐款去向不公開不透明等報導出現在中國的各大媒體,但隨著大規模救援的結束,官方又回到控制傳媒的老路上,越來越多和5.12相關的內容成爲報導禁區,其中尤以校舍安全問題爲甚。對中國大陸的媒體官方自然是明令禁止此類報導,對無法掌控的境外媒體和公民記者,政府則採取了從源頭堵截的方法。在傳媒之前報導過的倒塌校舍旁有專人看守,不允許拍攝;學生家長被告誡不可接受媒體的訪問;在一些村鎮,若來一位帶著攝影機的陌生人,則必定會有人跟蹤。我的一位朋友在臨近5.12一週年時去拍攝倒塌的校舍,先是在拍攝廢墟時被打,後在準備離開四川時又因「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罪」被拘留。

在這種環境中《我們的娃娃》的拍攝就成了導演艾曉明和官方之間鬥智鬥勇的遊戲。但相較聯絡遇難學生家長、拍攝倒塌校舍、現場取證等環節,更困難的是禁令之下要訪問到建築、工程等領域的學者、專家,獲得專業意見,這對因拍攝《太石村》、《中原紀事》、《開往家鄉的列車》等影片被官方列入「黑名單」的導演艾曉明來說幾近成爲「不可能的任務」。

您已閱讀43%(776字),剩餘57%(10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