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瑣碎的衝突

爲「罷工」正名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長平:儘管仍有媒體按照「中國沒有罷工」的思路,堅持使用「停工」二字,但是更多的媒體上,「罷工」正在難以阻止地爲自己正名。

我還清楚地記得,將近二十年後,又在新華社電稿中看到「罷工」二字,我非常振奮,當即寫了文章討論罷工的權利。那是2008年11月3日,新華社發出訊息說,重慶計程車司機「全城罷工」。但是,這兩個字只是幽靈般地一閃而過。在新華社的後續報導和所有主串流媒體的報導及評論中,重慶計程車司機並沒有「罷工」,而是「停運」或「部分停運」。

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說「中國沒有異議人士」一樣,官方通過對「罷工」、「遊行」等詞語的迴避,來否認這些事實的存在。1982年從憲法中刪除罷工權利的理由就是,中國是公有制國家,不會發生罷工。即便後來發生了,那也不是「罷工」,而是「停工」。

上月中旬爆發的廣東南海「本田罷工」,彷彿推倒了多米諾骨牌,罷工事件在全國範圍內連綿不斷。儘管仍有媒體按照「中國沒有罷工」的思路,堅持使用「停工」二字,但是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荒謬感。更多的媒體上,罷工正在難以阻止地爲自己正名。勞工權益鬥爭,由此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您已閱讀30%(403字),剩餘70%(9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瑣碎的衝突

瑣碎的人世紛爭,並不瑣碎的人生感悟。 作者長平,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曾任《南方週末》新聞部主任、《南都週刊》副總編,現任南都傳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在多家媒體開設時事及文化評論專欄。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