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瑣碎的衝突

我們很愛孩子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長平:兒童節的意義不僅是呈現兒童的快樂,用來證明成人已經很愛他們,更是警示要保護兒童,包括他們的生存、健康和受教育的權利。

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孩子成爲多數家庭的絕對中心,得到千般呵護、萬般寵愛。這讓人產生一種印象,以爲我們因此而更加愛孩子了。如果說這是對一種社會狀態的描述,我認爲基本上是一種錯覺。

有一位叫盧安克的德國人,到廣西貧困山區義務支教十年。他不要薪酬,也拒絕捐贈,物質生活上跟那些貧困的學生一樣簡陋。他跟學生們一起玩泥巴,幹農活,每天去不同的學生家裏住宿——這些學生的父母,幾乎都在外面打工。教學上,他上課不要課本,而是以生活爲教材,讓學生們培養出自主性、創造力和責任心。他說,他把自己交給了學生,把命運鎖定在這裏。

學生們都非常喜歡盧克安,覺得從他那裏得到了家庭般的溫暖,稱他爲「老爸」。村民們也從不解到感動,總是擔心他有一天不辭而別。孩子們和村民可能不知道的是,當局不喜歡他。先前是因爲他的教學不僅沒有依據標準程式和標準答案,而且還教學生「不守規矩」。最近他又收到警告,威脅他可能被驅逐出境。原因是他在媒體露面,談論中國教育及留守兒童的問題。盧安克還想在中國繼續呆下去,所以他關閉了自己的部落格。

您已閱讀29%(445字),剩餘71%(10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瑣碎的衝突

瑣碎的人世紛爭,並不瑣碎的人生感悟。 作者長平,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曾任《南方週末》新聞部主任、《南都週刊》副總編,現任南都傳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在多家媒體開設時事及文化評論專欄。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