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

中國走進尼日(下)

坦賈對中國盟友過於依賴,沒有充分領會北京方面不干涉非洲國家內政的政策,直接導致了他的下臺。與此同時,法國方面表示,與中國的競爭並沒有造成損害。

柏林圍牆倒塌之前,那些殘暴的竊國大盜們——例如扎伊爾的蒙博託•塞塞•塞科(Mobutu Sese Seko)、衣索比亞的門格斯圖•海爾•馬利亞姆(Mengistu Haile Mariam)——設法讓華盛頓和莫斯科鷸蚌相爭、自己漁翁得利,以保證武器、資金和能源的供給,人們對這一切還記憶猶新。而如今,來自東西方的使者給尼日帶來的是能源合約,而不是意識形態。

人權組織譴責中國政府,稱只要能保證石油供應,它就願意與蘇丹或安哥拉的獨裁政權做生意。不過這些組織同樣指出,華盛頓與赤道幾內亞石油獨裁政權親密無間,類似這樣的關係,讓西方失去了道德高地。

即便是坦賈的批評者,也不會將他比作蒙博託或門格斯圖。但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因爲他未能牢牢抓住權力。「他變得傲慢自大,」一位西方外交官員表示。「他過多地依賴中國的支持。」

您已閱讀19%(354字),剩餘81%(14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