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英國政治

英國大選後何去何從?

英國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英國即將舉行大選,不管此次選舉結果如何,英國將面臨一個重大選擇:是成爲一個大希臘,還是一個大荷蘭?

英國近三十年來最重要的大選即將舉行,此時我正住在紐約。這有弊也有利:壞處是遠離大選;好處是隔岸靜觀。當我靜靜思索時,發現擺在英國面前的選擇讓我糾結:它是會成爲一個大希臘,還是一個大荷蘭?

英國目前財政赤字數額龐大,政府機構臃腫,公共債務節節攀升,比三年前預想的要貧窮得多。調整勢在必行。問題是,這個國家將駕馭調整,還是將被調整所駕馭?然而,政客和民衆卻都否認英國面臨這種選擇。英國《金融時報》的在線模擬器顯示,就連下一份支出審查報告中將提出的削減370億英鎊(合570億美元)計劃,也會讓很多人不滿。不過,我的同事們指出:「三大主要政黨都不願解釋,打算從哪裏找出至少其中的300億英鎊。」財政研究所(IFS)清楚地分析了政府的長期支出削減計劃是多麼簡陋、愚蠢和難以置信。該研究所還發表了一份引人矚目的報告,指摘政府擬實施稅務改革的質量。理想主義者堅信,民主意味著開明的辯論。而這場選舉無疑將殘酷地戳破他們的幻想。

英國面臨著重大挑戰,其公共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高於希臘、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正如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所指出的,如今英國許多地區都無異於政府的附屬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英國財政赤字佔GDP比例將達到11.4%,高於希臘、葡萄牙的8.7%和西班牙的10.4%。經合組織(OECD)預測,到2011年底,英國淨公共債務佔GDP的比例將達到70%,低於希臘的101%,但與葡萄牙的69%相近,遠高於西班牙的49%。

您已閱讀39%(671字),剩餘61%(10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