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

英國經濟,病重幾何?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關於英國經濟的決定性事實是,它不得不努力完成跨越多年的巨大經濟調整。這將是一項非常棘手的政策措施。

英國經濟的「病」有多重?經濟政策方面面臨何種挑戰?在我看來,與1979年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執政以來的任何一次大選前夕相比,這些問題似乎都要緊迫得多。

所有人都一致認同英國政府財政虧空的程度:每支出4英鎊,就有1英鎊是借來的。但沒有人願意討論可能需要爲此做些什麼。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目前財政赤字的規模,爲以往的任何和平時期所未見。而即使人們承認,這些赤字問題必須解決,但在此類行動的時機選擇和內容方面,仍存在巨大的疑問。

至少在英國,財政赤字是私人部門盈餘的「鏡像」。而且後者是因,前者是果。迴歸財政(及經濟)健康的必要條件,是私人支出復甦或淨出口大幅成長,或者(理想狀況下)兩者同時出現。關鍵問題是,私人支出和淨出口的根本復甦,是發生在政府無法以合理條款舉債之前還是之後。如果是之前,順利地退出財政刺激方案就是可行的;而如果是之後,就可能發生危機。我雖然對此持樂觀態度,但並非看不到風險。

您已閱讀19%(411字),剩餘81%(18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