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各國開始認真考慮改革本國金融體系這一嚴肅工作之際,加強國際協作顯得十分必要。修復危機背後失敗的監管模式勢在必行,這是一種重要的推動力,但公衆對於銀行甚至在失業率不斷攀升之際仍發放過高獎金的憤慨,也是一個推動因素。無論出於何種動機,有證據表明,最近的金融部門改革提議中出現了新的思路——超出瞭解決規模、複雜性和薪酬結構過度問題的資本金要求和會計慣例等學術範疇。
複雜之處在於,各國金融體系是更大的全球網路的組成部分。儘管各國在當地監管機構應對國際銀行問題上存在一種協作的過程,但許多國家正從不同方向、以不同的速度實施更大規模的改革。在此過程中,人們忘記了此次危機的一條核心教訓:協作比單邊主義更有效。
講一個簡單的例子。許多國家規定外國銀行——即使它們是以國外分支機構的身份運營——在當地應保持較高的流動性,以應對可能無法獲得當地資金的風險。表面上看,這是一種審慎的做法。但各大銀行是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自己的融資和信貸風險。如果這些銀行不得不在每個國家鎖定流動資金池,它們跨境進行資金週轉的能力就可能下降,而跨境進行資金週轉的費用就會上升,這將不利於全球經濟。在就改革達成一致意見之前——即使那些從任何特定角度來看都完全合理的改革——人們需要從多邊層面對上述問題進行全面的考慮和辯論。
您已閱讀35%(541字),剩餘65%(10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