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四國

西方企業如何在金磚四國打拼?

FT專欄作家加普:西方企業若想在金磚四國成功,就必須轉變思維。那種指望品牌認知和西方市場經驗就足以應付局面的想法,已經過時了。

在新興市場——首先是亞洲四小龍,然後是中國,現在是金磚四國(Brics)——發展的30年裏,前來淘金的西方企業在獲得巨大回報的同時也經歷了巨大的失望。

金磚四國的吸引力體現在近日卡夫(Kraft)敲定收購吉百利(Cadbury)交易的決定上,因為後者在印度和俄羅斯市場具有很高的成長前景。美國巧克力公司好時(Hershey)曾考慮競購吉百利,如今它只得去面對成熟、低成長的美國市場。

但谷歌(Google)因受到網路攻擊和在線審查而反抗中國政府的舉措,無疑也體現出在中國開展業務的企業所遇到的障礙。谷歌如今面臨向百度(Baidu)和阿里巴巴(Alibaba)等中國競爭對手拱手讓出這個最大潛在市場的風險。

您已閱讀19%(300字),剩餘81%(13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