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四國

Lex專欄:「金磚」有多堅固?

本世紀頭十年內一大標誌性現象是「金磚四國」的崛起。四國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政府如何應對安全、資源和人口等方面的挑戰。

高盛(Goldman Sachs)的經濟學家於2001年首創了「金磚四國」(Brics)一詞,以這個縮略詞指代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在2003年的一些更爲重大的經濟預測中,高盛再度使用了這個詞。不過,這個詞後來成了一個代名詞,用以表示本十年內一大標誌性現象:代表著世界權力格局轉變的幾個最大新興市場的崛起。高盛預測,到2039年,金磚四國的經濟總量可能超越目前全球最大六個經濟體的總量;到2041年,中國可能超越美國。

隨著幾百萬新興中產階層消費者大量購買汽車和平板電視,大型船隻頻繁地從巴西往中國運載鐵礦石,或是穿越太平洋把廉價商品運往美國,「金磚」很快就從一個概念變成了現實。這幾個「睡醒的巨人」的工廠、建築工地和基礎設施項目不斷吞噬各種原材料,推動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漲,也清楚地體現了這一點。

金磚四國概念催生了各種各樣的投資基金,但也引發了爭議:是否應納入其它國家(印尼、南韓、墨西哥、土耳其等)?它們的成長能否持續?地球上不斷減少的資源和日趨惡劣的氣候能否承受這樣的發展?這一概念甚至催生了一種政治上的自信:今年,首屆「金磚四國峯會」在俄羅斯召開。

您已閱讀61%(479字),剩餘39%(3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