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哥本哈根

全球氣候談判中國應及時調整定位

中國安邦諮詢高級分析師賀軍: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中的立場不能過激,中國要維護自己的利益,但不能拒絕國際合作,不能拒絕參與和承擔相應的責任。

哥本哈根會議是一次全球各國參加的氣候談判大會,而中國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中國的重要性與中國的碳排放量緊密相關――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居全球第二,缺少中國參與的任何氣候協議都將是嚴重扭曲的。因此,發達國家不會「放過」中國,發展中國家則把中國推到了「發言代表」的位置。

這種背景下,中國政府該採取什麼樣的立場?將會直接影響中國未來在全球氣候變化「運動」中的處境。

我們注意到,在政府參與哥本哈根會議中,逐漸顯示態度之前,國內輿論展示出的高度關注,已經制造出一種熱烈而又不容置疑的氛圍。比如,國內媒體和輿論的大力宣揚的焦點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博弈」,「發達國家使用各種伎倆來壓榨中國」,「發達國家不給錢」等等。儘管南北國家的談判的確是氣候大會的實質,儘管美國的確表態不想向中國提供資金,但是中國媒體和輿論所捕捉的問題、關注的焦點,基本都是將中國的負面展示給世界,同時給政府施加了很大的輿論壓力。對於現在很在意網路民意的中國政府部門而言,這種施壓式的輿論環境會導致他們的策略走樣,導致中國的官方政策退無可退。

您已閱讀32%(452字),剩餘68%(9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