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杜拜世界(Dubai World)暫停償債——這是債務違約一種委婉說法——的訊息令全球股市大幅下挫。投資者拋棄了從大宗商品到澳元的一系列風險交易,轉而在安全的債券和日元中避險。然而,自上週三以來,全球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杜拜的問題可能會影響到少數銀行,但對總體的企業利潤不會有什麼影響。全球的消費者眉毛也不會抬一下。同樣,海灣地區的問題也不會影響當前的其它重大主題,比如西方的公共與私人部門債務,或是中國的經濟成長。
那麼,爲何人們還會恐慌?這裏存在著合理的解釋。首先,在全球經濟從數代人以來最大的危機中實現快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復甦之後,杜拜事件提醒我們,世界尚未脫離困境。某個遙遠國度的鉅額違約,增強了人們這樣的一種意識:即另一次衝擊可能會來自任何方向。其次,這個訊息對於投資者是一種當頭棒喝——他們先前愚蠢地認爲,新興市場應享受幾乎等同於發達國家的風險溢價水準。最後,杜拜事件警告我們,不要以爲投資永遠都會得到政府的擔保——即便是在這個政府慷慨大度的時代。
齒輪中漏入少許沙粒,也會提醒投資者,不要忽略估值。舉例而言,股市的本輪反彈,使大多數市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從頂多稱得上合理估值的水準進入了泡沫狀態。例如,Smithers & Co指出,根據美聯準(Fed)最新公佈的資金流數據,與經過週期調整的業績基準相比,標準普爾500指數大約被高估了40%。大宗商品價格的反彈速度已遠遠超出了全球工業產值的復甦。杜拜世界是一種一次性事件,如同它的祖國一樣。但這並不意味著嚴重恐慌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