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

Lex專欄:警惕「缺口」變成「陷阱」

對政策制定者來說,「產出缺口」這個概念勝在簡單。但如果政策制定者單純依據這個單薄的概念,就把貨幣龍頭擰到最大,那將是錯誤的。

按照時下流行的說法,衰退已在許多國家造成了「產出缺口(output gaps)」。產出缺口衡量的是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之間的差異。對政策制定者來說,這個概念勝在簡單。只要經濟中尚有產能可以開掘,利率就可以保持在較低水準,而無需擔心生產和勞動力成本會不斷上升。

問題在於,要準確衡量產出缺口幾乎是不可能的。你如何能夠衡量一國經濟的潛力?阿薩納西奧斯•歐菲尼德斯(Athanasios Orphanides)和西蒙•範•諾頓( Simon Van Norden)在1999年發表的論文中,列出了三大問題。第一,產出數據的構成在不斷更新——就好像拿今天的蘋果,與明天的梨相比較。第二,經濟模型常常出於後見之明,修正先前估測的潛在產出規模。第三,各國的經濟結構的變化會使實際和潛在產出估計數字之間的比較出現誤差。

實際上,研究發現,經濟學家傳統上用來衡量美國產出缺口的不同模型之間,存在高達4個百分點的差異,與商業週期本身的變動幅度不相上下。更糟的是,在週期處於轉折點時估計產出缺口,誤差甚至更大,而這正是政策制定者往往最爲看重這些指標的時候。

您已閱讀70%(465字),剩餘30%(1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