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認爲「通膨是一種貨幣現象」,這句話被當作至理名言廣泛傳頌。是的,通貨膨脹的背後似乎都有貨幣供給在作怪,但如果貨幣增加就一定能製造通貨膨脹的話,日本就不會出現長達十年的通貨緊縮了——要知道,爲了製造通貨膨脹,日本央行從市場上買入了一切可以買入的債券來注入流動性。同時,大規模的積極財政政策也使日本政府背上了相當於GDP150%的公共債務。
事實上,僅僅從貨幣供應來觀察通貨膨脹,是遠遠不夠的。記得今年初在中國央行向市場大量投放流動性時,就有很多研究者根據貨幣供給的模型提出了中國的通膨率將在年底或者明年初達到4%的水準,如今我們已進年底,10月份的通膨率也於近日公佈,結果讓人大喫一驚:儘管同比而言,CPI下降幅度稍微減輕,但月度環比的數據顯示,CPI竟然跌去了0.1%。
中國通膨率的背後,是什麼因素在作怪呢?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先了解通膨產生的過程,一般而言,通膨是由需求產生的,由於需求超過供給,產品價格就會過快上升,最終導致價格扭曲。在這一過程中,通膨預期的形成尤爲重要,因爲一旦有預期形成,人們對工資上升的要求也會逐步累積,工資水準的上升只會導致需求更加旺盛,從而加速通膨的形成。當然,也有一種通膨叫做「輸入型通膨」,意指貨幣貶值或者進口商品漲價導致的貨物價格升高。
您已閱讀28%(541字),剩餘72%(14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